挂牌成立一周年,白马湖实验室结出丰硕成果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燕平 通讯员 许明荣 王紫璇
【资料图】
6月24日,由白马湖实验室承办的白马湖论“碳”2023在杭州举行。来自省市区政府相关部门、龙头企业、重点高校、科研单位的近300多名代表相聚一堂,交流探讨能源领域前沿科技,共谋“双碳”发展路径。
本次大会集聚“双碳”创新技术和创新要素,加快推动“双碳”领域高端创新资源向杭州高新区(滨江)集聚,旨在打造白马湖论“碳”品牌成为全球能源“双碳”领域重要的交流平台,构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协同的创新生态。
会上发布了白马湖实验室最新科研成果,还成立滨江区低碳产业联盟、浙江国资国企创新联合会绿色低碳专业委员会,并发布《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蓝皮书》。
围绕三大集群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白马湖实验室成立一年硕果累累
白马湖实验室(能源与碳中和浙江省实验室)是经浙江省政府批准,由浙江省能源集团牵头,联合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
实验室于去年6月7日正式揭牌,去年6月29日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实验室坚持打造能源原创技术策源地,争取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介绍,白马湖实验室自成立以来,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充分展现国企和高校共建优势,以构建多元协同的绿色低碳能源创新体系为目标,围绕太阳能转化与催化、氢能与储能、能源清洁低碳利用三大集群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快速形成科研布局、快速汇聚创新人才、快速推进成果转化,初步构建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协会协同共进的良好科研生态,支持“双碳”向纵深发展。
会上发布了白马湖实验室成立一年以来相关科研团队取得的系列成果,首次正式提出“海-陆协同新型能源体系”,为国家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浙江样本”。
白马湖实验室结合浙能集团传统能源体量大的特点,致力于推动能源转型平稳过渡,稳妥有序、循序渐进落实碳达峰行动。实验室研发船舶尾气高效净化技术、装备与系统,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浙能迈领公司快速发展,累计获船舶脱硫订单数量居全球第三。
实验室建成全国首个煤电二氧化碳捕集与矿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范项目,在国内首次将矿化加气砌块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以捕集的二氧化碳在冷链、绿色燃料、加气砌块等领域实现二次利用,使减碳技术产生效益,在燃煤电厂实现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实现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专家介绍中国特色路径
大会期间,来自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分别以《从系统工程论视角谈谈如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海洋蓝碳测评人工智能的思考》、《太阳能光伏硅材料产业的现状和发展》为题作主旨报告。
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是:煤炭仍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军,原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风电、光伏增长迅猛但占比仍然较低,储能和氢能规模、占比不断上升,偏重工业的消费端产业结构导致节能降耗难度高。因而,汤广福院士认为,在能源转型过程中,过度依赖煤和抑煤都不可取。
“世界能源利用趋势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我国能源转型的总体思路是煤炭时代向可再生能源时代迈进。”汤广福院士表示。
在我国能源转型路径方面,汤广福院士提出快速提升清洁能源占比,风光电装机容量到2030年超过火电(占比约39%),成为第一大装机主体,到2045年占比超50%;风光电发电量到2040年后超过火电(占比超33%),成为第一大电量主体,2055年占比约50%;积极稳妥发展核电,预计2050年装机达峰(约2.3亿千瓦),若考虑内陆核电2060年可增至4亿千瓦以上。
同时,加强油气增储上产,包括非常规油气(页岩油气等)开采以及实现煤制油气产品的经济化、规模化、多元化;超前布局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提升电网柔性调节互济能力;加强能源大范围互联互通;推动多种能源智能互联和综合利用。
“总之,我国能源转型正面临巨大挑战,在能源生产、能源传输和能源消费领域都有待实现重大突破,需要采用系统工程方法来指导能源系统整体布局和技术研发应用各环节,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优势科研资源,在能源领域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汤广福院士表示,经过40年努力,到2060年,实现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保障我国能源自主供给和能源安全。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