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浓浓的思乡之旅,国博闽台艺术展今日开展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春节将近,各地游子开始踏上归乡之路,在国家博物馆,一场包含浓浓思乡之情的展览——源·缘——闽台艺术展今日开展。本次展览将开放至2023年4月9日。
郑成功腰带玉饰。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展览分为“同宗同源 敦亲睦族”“海峡之音 合韵千年”“艺蕴天工 小康大同”“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四个部分,展出超过四百件闽台艺术作品,从戏曲、民艺及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美术等方面,全面展示了“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思想主题。
展览展出的台湾船模型。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序厅“同宗同源 敦亲睦族”经过了特别的设计,通过族谱、家谱、古渡口路亭碑拓片、台湾同胞带回的台湾土壤等展品与抽象的闽南红砖建筑元素结合,展现中华民族“重土恋家、重视血缘”的文化传统。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袁秀莹作拓荣剪纸“三坊七巷”。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海峡之音 合韵千年”单元展出了南音、芗剧(歌仔戏)、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以及现代戏等戏曲形式。展览详细展示了木偶戏的制作流程,让观众对木偶戏的表演过程有更全面的了解。作为整个展厅的背景音乐,多媒体循环播放的南音现代戏,营造出浓浓的节日喜悦氛围。
清至民国时期泉州提线木偶。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第二单元围绕闽台共同的生活习惯、信俗等,展出了两岸工匠、艺术家共同创造的民间工艺以及工艺美术作品,包含漆器、木雕、白瓷等。重点展品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郑成功画像、1929年福建南安水头康店复船山郑成功陵墓出土的郑成功腰带玉饰、精美华丽的金漆木雕人物龙纹桌灯等。
清代金漆木雕人物龙纹桌灯。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展览运用融媒体技术,将闽台建筑独有的建筑构件的特征、用途等,直观、动态地呈现出来。记者看到,当前展示的“瓜筒”构件,标明了其在房屋上的具体位置。作为闽南建筑中的特色构件,它既能修饰房屋有关构件之间的衔接处,又能给室内环境增加艺术美感,体现出闽南民俗中迎吉辟邪的信仰及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代梨园戏服。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在建筑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闽台、潮州等地对于狮子元素的喜爱。”策展人李雪介绍,此次展出的金门风狮爷大门陶灯座,形似“哈哈哈”的表情,来自福建金门地区传统建筑,为大门前的陶灯座。“燕子也是中国传统中典型的吉祥纹样,这次我们也选了带有燕子纹饰的文物,大家可以找一找。”
清代陶制风狮爷。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单元则通过文学、书法、绘画、漆画等艺术形式,展现出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该部分展出了余光中先生部分诗稿的复制品、余光中款彩釉“妈祖福安”葫芦瓶等。“在尾厅的部分,我们还设计了一棵树和年轮,一方面是为打破三单元相对单一和单薄的空间,另一方面希望重申展览的主题。”展览主设计师王宇洁表示。
观众在欣赏展出的名家书法作品。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据了解,福建与台湾在地缘与血缘以及文化渊源等方面都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福建是台湾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福建先民很早就跨越海峡开发台湾。福建和台湾两地有100多个同名村落,完整地记录了福建先民开发台湾的历史轨迹。我们希望通过闽台艺术这个特殊的载体,来展示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思想主题,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根脉和归属。”李雪说。
编辑 陈静
校对 吴兴发
标签: